分卷阅读528 (第2/2页)
堂,但一直有京中大户人家的供养,庵堂住持师太又是心善之人,常会收留一些无家可归的妇孺。 慧清来到乌衣庵,原是想出家为尼,从此衣食无忧,可住持师太见她已经年过五旬,人又愚钝,不是能学佛之人,只让她帮着做些琐事。 那日庵堂里的师太让她去附近村子里,给一位老妪送粮食,这位老妪无儿无女,庵堂里常常给她送些吃食。慧清见老妪委实可怜,就给老妪做了饭菜才回来,这时天色已晚,老妪不放心她一个人回去,便留她住了一晚,她也因此逃过一劫。 待到她回来的时候,才知道乌衣庵走水。 庵堂没有了,她连最后栖身之地也没有了。 她无奈只好离开这里,四处乞讨,半年后又回到这里,发现庵堂还是一片废墟,她这才知道庵堂的人都没了,甚至连个能继承衣钵的小尼姑也没有。 她灵机一动,便自行剃度,按照乌衣庵里的辈份,取了法号慧清,她托钵在方圆十里的村子里化缘,要重建庵堂。 可她如乞讨般化缘得到的银钱有限,想要重建庵堂遥遥无期。 那天她又在庵堂的废墟上长跪,就有两驾马车经过,一个大户人家仆妇打扮的女子扔给她一只荷包,说是自家太太怜她心诚,捐给她重建庵堂之用。 她还没有来得及问明善人的姓名,两驾马车便扬尘而去。 她打开荷包,见里面是一卷银票,每张都是三十两,足足十张。 对她而言,三百两银子是一笔巨款,她不敢怠慢,不久便在原地建起庵堂,虽然没有以前的规模,但她有了安身之地。 不久,她化缘重建庵堂的事便传了出去,有衙门里的人来看过,文书很快送过来,她便成了官府认可的住持。 可她只是目不识丁的仆妇,不但没有学过佛法,也看不懂经书,刚开始时,还有些善信因为敬她重建庵堂之举而出钱供养,后来见她言之无物,也渐渐不来了,只有周围的村妇偶尔会来,丢下几个铜钱,她自己开辟了荒地,种粮种菜,虽然清寒,却也不缺吃喝,比起当年流离失所,是天上地下。 而当初给她三百两银子的那位善信,却再也没有出现过。 一一一一一 第五七一章 晴天 “当年的乌衣庵一直受着冒家供养,那位年轻太太住进来时,虽然说她姓阎,可我们都猜她是冒家的人。” “住持师太不许我们走近那位太太住的院子,有一次庵堂里的小尼姑告诉我,说她晚上时看到有带刀的人在庵堂四周转悠,把这事说给师太知道,师太就捂了小尼姑的嘴,不许她再说。” “我们都没见过那位太太,有一晚我去茅厕,听到有婴儿的啼哭声,我还以为是有人把孩子扔在庵堂外面呢,正在犹豫要不要出去看看,可又想起小尼姑说的带刀的人,就不敢出去了。” “我就侧着耳朵仔细听,就觉得这哭声不像是在外面传来的,倒像是那个院子。贫尼是生过儿女的人,一听就知那是初生的婴儿。” “又过了一阵子,住持师太让我们到那院子里打扫,我们才知道,住在那里的阎太太搬走了。” “您问走水的时间啊,就在阎太太搬走后不久,贫尼记得清楚,那晚传出婴孩啼哭时刚过清明不久,还是四月里。” “说起来贫尼这些年里也常常在想,那叫阎太太的冒家女人能躲在这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