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 (第2/3页)
这对一个幼小的心灵来说是很累人的—— 因为“乐趣”是孩子在儿童期最主要的心理需要之一。 高压的环境、不能被打破的严格规则、窒息的规范和束缚…… 稀少的日常奖励不足以供应蒋承泽所需要的“乐趣”,渐渐地,他便开始习惯从别的地方找“乐趣”。 学习是枯燥的,他便从忍受枯燥中寻求另类的满足。 超长距离的跑步是痛苦的,他便试着加长距离,跑到险些休克,以换去距离突破带来的快乐。 他开始渐渐习惯从节制和忍耐中寻找“乐趣”,以尽大限度的压抑自己的欲求获取成就感。获取自己理智对自己身体绝对掌控的满足感。 他就这么以一种近乎变态的自律要求自己。 一路顺遂地长大,待人接物、行为处事,无可挑剔——可以说完全符合老爷子设想中继承人的标准。 只不过,他对这世界似乎缺了一点……热情。 他好像没有什么强烈的欲求,也没有特别喜欢的人或物—— 也没什么特别想要,特别留心。 口舌的欲望是最低一层。 他当然也会饥饿,却对食物没有特别的要求—— 他可以在法国餐厅里,优雅地品尝顶级的红酒、鹅肝和鱼子酱;也可以一日三餐不皱眉头地吞下仅仅只有裹腹作用的面包,好像区别也不太。 炫耀、攀比欲也是不必要的。 因为自小比普通人聪慧一点,加上家庭的原因,他早享受够各种优越,身边不乏吹捧者,真心假意都好,他收获得太多;对于功成名就也没有多渴望。 当然,他还是会努力各项既定目标,因为肩负家族的未来和期望。 再高一层是情感的欲求。 人有社会性,希望归属于某个群体或社团,作为其中一员进行交流并得到体恤和爱护,归属感、社交活动——友谊、爱情都属于此列。 但对蒋承泽而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对他而言,只要能保持自身的高价值,身边就不会缺伙伴、朋友,甚至恋人。 他并没有特别想要维系某段特定的关系。 尽管在礼节上,他从不会怠慢任何一位“朋友”。 二十岁哪一年,蒋承泽第一次同人交往。 对方是暗戳戳追求了他好几年的学妹,阳光,甜美、活泼…… 都说冷淡内敛的人适合找外向开朗的另一半。 蒋承泽也觉得苏曼适合自己。 所有心事全都表露出来,对他的爱意也都写在脸上,他可以轻而易举地读懂她—— 哪怕有时候她脾气上来了也会生气,但每个动作都有章可循,对应着相应的口是心非。 他喜欢那样的简单。 也欣赏那样的直接—— 至于这是否是真的喜欢,又有多喜欢,他未曾细想。 每个人对“喜欢”都有不同的界定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