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30 (第1/2页)
父母更看重的还是儿子,原本那点愧疚随着时间的流逝也渐渐的淡了,他们现在再补贴苏玉,已经不那么痛快了。还时常的写信过来诉苦,说是家里即将添丁进口,等她嫂子怀了孕需要补身子,就不能给她补贴多少了。苏玉对家里的情况心知肚明,也知道哥哥结婚之后,父母给她的补贴只会越来越少。可她靠自己还真养不活自己,最多混个半饱,饿不死,却也日子难过。她当然得为自己打算打算。下乡的知青不爱与乡下的当地人恋爱结婚,除非是遇到了特别出众的乡下人——比如能在城里找到工作的高中毕业生,或者入伍有津贴的军人;要么就是别有所图——比如图回城名额,或者上工农兵大学的名额等等。因为城里的有文化的知青与乡下基本都是文盲和半文盲的农民,确实不是拥有相同的世界观的人。城里的知青有高中毕业的文化水平,有在城市里养出的眼界,有城市里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乡下有一半的人都是文盲,像刘山这样的,也只有小学毕业的水平。生产大队大队长的儿子刘建军还去乡里的中学读到了初中毕业。整个刘家村就没有一个高中毕业生。因为刘家村只有小学,学费只需要一些粮食。家庭条件还算可以,不需要小孩子充当劳动力的人家都愿意送小孩儿去读个小学,认一些字,学一学算术什么的。可是初中就只有乡里才有了,距离刘家村距离远不说,每年还要用钱交学费。没有多少见识的村里人,都不愿意费钱费力送孩子去念初中。也就是生产队长有工资补贴,不缺那点学费钱,而且他家还有辆自行车,刘建军可以每天骑车上下学,他这才去读了初中。可是到高中的时候,就只能去县城里面念了。不仅距离非常远,还要考试成绩要好,要能考得上高中才行。因为刘家村是距离县城最远的一个村子,即便有自行车,每天骑车上下学也是要披星戴月,早出晚归的。何况刘建军成绩并不好,他也并不爱学习,所以才没有去读高中。就这样,他也算是刘家村文化水平最高的人了。在这种情况下,城里的知青和刘家村的村民怎么可能有什么共同语言呢?更别提男女之间的恋爱和结婚了。知青们要么是等待回城的机会,根本不谈恋爱。要么也是在知青内部解决恋爱和结婚的问题。相似的背景和文化水平,这种结合还算是比较靠谱的。知青虽然看不上农民,农村里的青年们却是颇有些偷偷喜欢这些知青的,无论是男知青还是女知青。无他,因为相比日常下地干活,皮肤晒的黝黑的农民们,这些知青实在长得白白净净的,还有股子乡下人没有的书卷气。男知青显得文质彬彬,女知青显得文静和知书达理,反正是别有气质和吸引力的。比如刘山,他也暗搓搓的欣赏女知青,想要找一个女知青当对象。不过他并没有明确的暗恋对象,只是有这么个想法。他总觉得这些知青都读过高中,显然比乡下的姑娘脑瓜子聪明,将来结婚了生下的孩子也更聪明。刘山他娘总念叨什么“爹矬矬一个,娘矬矬一窝”,要擦亮眼睛,仔细挑选,给他找一个聪明能干的媳妇。刘山见过下乡的知青后,就有了娶个知青回家的想法,觉得她们不仅长得白净,也更聪明更有文化。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