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248 (第1/2页)
其战略位置的重要不言而喻。可就是这么一个重要的战略要地,如今不属于大明了,连同黄河凸出的帽顶,都归了蒙古人。现在这地区当主人的蒙古人有十几个部落,大的有三四千人,小的也有千余人。这些部落平时就以牧马为生,靠着马匹与大明交换生活必需品。其实洪武初年始设东胜卫的时候,卫所的将官就是蒙古人。洪武五年的时候,徐达、李文忠、冯胜三路大军北征失败以后,朱元璋便意识到肃清蒙元残余的不可能性。因为蒙古人可以仗着他们彪悍快捷的骑兵,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占据主动。一旦明军疲惫、或是补给被切断,就会变成蒙古人刀下待宰的羔羊。于是朱元璋改变了要肃清沙漠里蒙元残余势力的积极态度,在军事上转为保守行事。利用唐时期的残破长城基础,开始修建明长城。长城的修建,使得东胜卫对土默川一带的控制减弱。更在洪武五年,将东胜卫内迁到大同,放弃了这一片的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要地。直到洪武二十年,明军渐渐恢复了生气,消灭了盘踞在辽东的蒙古人势力后,趁机复建了东胜卫,原计划在东胜卫修建的前中后左右五卫,实际建成的只有左右两卫。但之后在东胜卫实施了军屯,实际控制了这片富饶的马场。西边防线上,与东胜卫呼应的就是京师北边的屏障开平卫。到洪武末年的时候,从西边的陕西行都司向东有宁夏卫、延伸到大同府的东胜卫、宣府以北的开平卫、连接东部大宁都司、辽东都司,在大明的北边形成了一条完整的有效的防线。这条线上的各卫所,在对阵蒙古的时候,占据了有利的地形位置。不仅形成了进可攻退可守的军事形态,具有战略纵深的意义,而且实行军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大明战马的不足、西北粮草的缺乏。之后朱元璋令九子领军镇边,可惜朱棣的一场“靖难”,让他的“塞王守边”、朱家人守朱家江山要塞的打算落空。而朱棣得了江山以后,一来为了加强京师的防卫,二来也是靖难大战后对东胜卫等处鞭长莫及,便将陕西行都司之下的高山、镇朔、定边等,包括东胜在内的大同以西各卫所内迁,放弃了陕西北部、山西西部和连接甘肃、宁夏的重要地带。这些重要卫所被放弃,很快就让大明的北边防线开始吃力。这对成祖来说,他根本就没放在心上,他用炫耀的“五出漠北,三犁虏庭”的震慑了寇边的蒙元,使得这一带没有蒙古人敢靠近。不料二十多年后,便被鞑靼的“土木堡之变”狠狠地煽了耳光。朱由校此次出兵,一个是要阻止延安府的悲剧,另一个就是要重建东胜卫,拿回土默川这一片的大好马场。所以他出了京师以后,立即采取快速行军的方式直奔大同府。在大同府城外只做了短暂的停歇,大同府从上到下只知道是朝廷派禁军要重建东胜卫,甚至无人知天子领军亲至。朱由校待后军的补给跟上以后,立即带着大军再度前行。这时候,京师的消息也送到了大同府,镇守大同的总兵才知道前几日的大军是天子亲领,吓得几乎是屁滚尿流地派人追随大军的补给队伍,往中军递话要求见天子。可是派去的人都被天子的禁军扣住,没放回来任何一个。因为朱由校离开大同府之后,没有往东胜废城走,而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