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76 (第1/2页)
在悬崖上,下方落差两百米,是A省最高的跨江大桥。桥路可供车辆出入,从此海箕村不再囹圄于天堑,村民出行变成了从容的通途。从前需要索道进出,花费一个小时,有危险、效率低的进出方式被改变。如今的大桥,村民开着个小摩托,只需五分钟便可出村上主路,再开二十分钟到县城,就能接通高速路。 为此海箕村村民们第一次集资买了个二手小皮卡,统一替村里人把种地果蔬拉出去贩卖。当然这只是第一步,有了道路后,该村开始实施招商引资打造旅游业的计划。 而陶清风,也在道路开通的剪彩仪式上出席,并帮村里积极联系。他自己虽无意于投资实业,但有了他的名气打底,捐款事迹见报传扬,无形中扩大了该村知名度。吸引了不少投资商的好奇视线。政府也帮忙引资,很快该村就筹集到二十亿的第一期资金,用于修缮村中基础设施、规划迁移和安置。两年后又筹集到第二期资金,开始打造旅游景点。 老村支书告诉陶清风:从前村中住宅都是村民自己修的泥土房,不规范也有安全隐患,而且不美观。这回拆迁安置,建造了统一规格的独栋住宅小楼,修得非常漂亮。那些非耕地的荒处,即将建一个小型民族生态广场。开几家民族手工艺特色小店、食宿小店。有游客时可以参观、吃饭和住宿。没有游客时,村民可以在宽敞的广场上晒谷…… 严家二哥经过陶清风的牵线,也来海箕村投了一个(在他看来毛毛雨钱)的“小”项目:滑索的升级、承包维护。当然这在日后成为热门旅游体验项目,回报率超高也是后话了。 陶清风仔细询问村里工程规划,很关心孩子们上学之事,得知已经有投资商资助建了小学。陶清风沉吟后,拿出两千万,搭建一所性质类似于小型图书馆的“书院”。这个项目没有收益,算是慈善捐款。书院里放着从藏兵洞里起出的碑,这是一篇作者姓甚名谁已不可考的碑文,伫在书院中桂蔼桐荫中,平添了几分古香雅韵。 “就叫‘清风书院’吧。”村中老支书笑眯眯地说。 那条把天堑变通途的跨江大桥路,已经被命名为“清风路”,这间书院也起该名字遥响呼应。从此后伴随村中孩子成长,再目送他们踏上那条路离开家园,探索外面广阔的世界。 陶清风和严澹站在“清风书院”前,嗅着阵阵桂香,百感交集。 “差一幅对联。”严澹指着匾额两边廊柱空处。 “燕榜眼请赐墨。”陶清风很谦虚地说。 严澹笑道:“我起上联,你来对。要是你对得不好……”他在陶清风腰上轻轻捏了一下,“可是要受罚的。” 陶清风抱臂笑道:“哦?那要是对得好呢?” 严澹又在陶清风腰上同样的地方捏了一下,笑得更意味深长:“那就奖励。” 陶清风扶额,看对方那神色……总觉得并没有什么区别。 严澹提了笔,在纸上写上联,择的是道家真句,不过儒门很多先师哲人,也取其意化过。 “山谷浓艳而莺歌茂,乾坤须臾幻境人。” 陶清风微笑着,提笔续了下联—— “石枯崖瘦而水木落,方见天地真吾身。” 这副对联后来被刻在书院门口,成为许多孩子从小学习文化知识后,认的第一幅对联。 陶清风握着严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