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狼记(BG,性暴力预警)_第十四回 明月夭桃谈诗判史 白雪红梅论迹评心【中】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十四回 明月夭桃谈诗判史 白雪红梅论迹评心【中】 (第5/5页)

本站新(短)域名:xiguashuwu.com


ulkner有一句话:“In   writing,   you   must   kill   all   your   darlings.”(在你写作的时候,杀死你所有的爱。)因为如果一个部分对整部作品没有贡献,与故事主题、结构明显不符,它们就必须得被删除、舍弃、杀害,即便这些段落、人物、情节对作者本人有极高的情感价值。实际上,Faulkner强调作者要有意图、有意识地写作,要客观与自律,不能随心所欲自我陶醉式的写作,不应因想把某个自己产生强烈情感依赖、能反应作者本我(ego)的东西放进故事里,而牺牲故事的逻辑性、节奏感、读者观感以及作品的整体力量。

    我虽然尽量遵从他的建议,但仍旧忍不住加了“明月夭桃谈诗判史”这个情节,虽然这会使整体节奏慢下来,但其中很多诗句和典故都是我感触颇深的,比如本章里杜少陵的《秦州杂诗其三》。为了不完全杀死“吾爱”,只能请各位读者多多担待了。

    辽人女子团衫与襜裙多紫黑[参考文献1],我觉得颜色太深,不太适合角色,于是用了阿鲁召嘎查滴水壶辽墓(内蒙古巴林左旗)壁画“梳妆侍奉图”中的红、翠绿配色。呃,既然是古人如画的,想必是人家觉得看得过眼的,哈哈。让我随便编我是编不出来的。男子服饰形制参考张家口宣化辽墓壁画。

    宋代已经有澡堂子,因为苏东坡就很爱去澡堂子,被贬到黄州之后还在边享受搓背边写过词。我不知道是否只服务于男性,大家权当有为女性设立的澡堂子吧。

    北朝到隋唐时期的文物中,“剪头胡雏”的形象屡屡出现,可见当时胡人多梳着像披头士一样的发型(大家可自行搜索山西的北齐东安王娄睿墓中的陶塑与壁画)。而后来辽金两代则髡发、垂发、梳辫。因为这篇故事里女扮男装的情节,我没办法让女主在前期改变发型,所以采用了北魏太和改制前「稍僭华典,胡风国俗,杂相揉乱」,未有统一的情况(出自《南齐书》)。这样一来,在本篇故事的世界框架里,可以允许女主早期梳椎髻;故事中“凉人”相对较高的汉化程度(相较于历史上的辽金)也有利于之后对汉化情节的探索——历史上,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能够成功,一部分缘故就在于当时的鲜卑人习俗已经相当汉化了。

    “俄罗斯套娃”在1890年出现在俄罗斯,但据说起源自日本。是画家马留丁见到一套日本的七福神玩具,最外面是秃头的寿星,里面套着七个神像,十分可爱。马留丁于是受到启发,设计了一套玩具,是一个姑娘套着一个小伙子,再套一个姑娘等,最后是一个婴儿。1900年,他妻子将这套娃娃提交到的世界博览会,得了奖,一战成名。这个情节写在这里或许anachronic,不过剥洋葱般的套娃又实在非常适合来形容这两个角色,他俩一层一层把对方和自己剥开,剥落一层层被社会附加的橘色与身份,回归到最原始最真实的“人”。不知何时才能知己知彼,看清自我和彼此的本心。

    “公的”“母的”灵感源于我丈夫。他是欧洲人,一直在努力学中文;我们在家用英语和法语,但他也会德语和意大利语,总之除了英语都是些名词分阴性/阳性(和中性)的语言。有一次我问他意大利语里的“amore”这个词是不是只能以masculine的形式存在,还是也有feminine的形式,他说是只能masculine,如果要说“mi   amore”,这个‘amore’指的literally是‘爱’而不是‘爱人’,不同于公猫是‘gatto’母猫是‘gatta’。他最近刚学会了“公”“母”这两个字配上动物名称的用法,所以跟我解释完调侃了一句,“So   when   it   comes   to   love,   everybody   is   公的,nobody   can   be   母的!”   我当时觉得非常搞笑。

    [1]   巴林左旗人民政府,“契丹袍服及辽朝乐舞人物服饰”,2020年2月9日,http://www.blzq.gov.cn/zjzq/lswh/202002/t20200229_1915632.html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