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回 诉肺腑思道念幼主 感衷肠符狸揆故心 (第4/4页)
低垂的眸敛着深沉凝肃的光,似乎全副心思在忖量案上的奏疏。烛光掩映,凌厉的侧脸多了柔和,皮肤冷白的色调甚至还染了几分柔黄的暖意。 她鼓起了些勇气,安安静静走到奏案旁,蹲跪在斛律昭对面,把食盒放在桌角儿。好奇心驱使下,还是斜瞟了眼他正在收起的奏疏。那似乎是封万言书,看厚度,展开来得有半丈长,密密麻麻写满了以不同书体画押的人名。奏疏锦面上书着《汉制九议》四个大字。 轶青收回目光,垂眸,端出碗。 碗沿guntang,她手又在寒风中冻得僵冷,动作间难以控制地微微颤抖。手忽然一歪,眼看就要将汤和面都扣在案上。 她刚倒抽口冷气,一双温热的大手就覆住了她的手,稳稳把碗接过。 轶青抬眼,只见北院王锐长的凤眸低垂。他没瞧她,一手把碗放好,另一手仍旧攥着她的手。 她下意识想把手抽回来,对方仍没看她,手上却加了几分力道,紧紧捂着她的十指。 “来人。” 洪振进来,垂首等着指示。 “开地龙,上两副碗筷。” 斛律昭瞅了她一眼,用眼神示意他身侧的席子。 “温公子坐。” 轶青猛然察觉出气氛不对劲,忙推辞,“不、不了,我回……我回去——” 她的话没说完。男人强硬地一拉,把她硬拽到了席子上。 “坐。” 这一个字的指令简短而带着不可抗拒的威压。轶青不敢再争辩,垂首坐在他身侧,偏在此时又想起去五胡城的事,下意识地咬了咬唇,寻思着怎样能趁此机会再提此事。 洪振不一会儿奉上两只小碗,从大碗中各舀出一半馄饨与馎饦,然后要用银针验毒。 昭抬手止住,挥退洪振,目光却巡着轶青,“温公子带来的东西,孤信。” 一手执筷,一手执调羹,尝了口馄饨,轻声哼笑。 “馅儿倒是萧思道的手艺,皮儿却是温公子擀的。” 轶青惊诧地抬眸。 他正望着她,唇边挂了个戏谑的笑。 “萧思道擀的皮儿,薄厚是均匀的。” —————————————————————————————— 尾注 是初稿,会润色。这章和下章总算言了点情,哈哈。 故事中“白月节”习俗取自蒙古民族的查干萨日(Tsagaan Sar),又称白月节。十三世纪时,受汉文化影响,忽必烈将白月节从秋季改为了农历正月。“比屯”(bituun)是英文里的blackmoon,汉语或翻译为“比特翁”。 宋朝年夜饭吃的一种面食叫“馎饦”。陆游曾作诗《岁首书事》,诗下自注:「乡俗以夜分毕祭享,长幼共饭其余。又【岁日必用汤饼】,谓之【冬馄饨、年馎饦】。」有些记载说馎饦是面条,有些记载说是一种汤饼,像馄饨、饺子(如西汉扬雄《方言》中的“饼谓之饦”,饦字即饨之讹)。或许这就是当今中国北方过年吃饺子的习俗由来,也未可知。总而言之,起码在唐宋时代,包裹馅料的水煮面食已经成为除夕过年的程序性食品。 北宋汉人实际上主要吃羊rou,南宋以后猪rou才开始流行,因为北方适合牧羊的草地被金人占去了。是以,过年吃羊腔,其实是宋代汉人的传统。 大花楼织机也称提花机,织造时上下两人配合,坐在三尺高花楼上的为挽花工,手提拉花束综;坐在下面的织工则协同动作,一来一往引梭打纬。因此,一匹锦绝非一个人能够织造出来的。文中所说的“一个人能负责一匹锦”是指监督员,如总工程师一般,设计纹样,各方协调、指挥织工,监督品质。 [1] 内蒙古日报社,内蒙古自治区对外文化交流协会. “查干萨日”的由来. 《草原春秋 第二卷》. 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