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序 (第2/2页)
都是心性坚忍之人,彼时天下未定,两人一拍即合,成就了千秋伟业。而此时,四海升平,两人的矛盾便犹如针尖对麦芒一般,谁也不肯退步。 听闻两人在御书房激烈争吵后,韩相便对外称病,不再上朝,相府也是大门紧闭,无论谁去拜访,韩相都闭门不见。 而景帝的脾气也愈发刁钻,每日上朝必要找人出气,轻则臭骂一顿,重则棍棒伺候。弄得大臣们整日叫苦不迭,朝堂整日愁云惨淡,乌云密布。 这样的光景过了月余,景帝便忍不住先低了头,毕竟他对王氏的爱慕并非一时性起,王氏的温言软语犹如春霖一般灌溉了他干涸已久的内心,他从未想过自己荒原一般的内心竟也能长出寸寸青田。 对外征战多年,本以为自己早就练就了钢铁一般的意志,任谁都无法动摇,未成想自己却爱上了兄长的亡妻。 何止韩锡,就连他自己都觉得匪夷所思。 两人后来达成共识,王氏可以入宫侍候,但不准封号,只做他的近身侍女。 景帝对这个结果满意极了,先前他四处征战,后宫并不充盈,只有太子拓跋辉之母宇文越和一个福贵人侍候,也曾有大臣上书要求恢复选秀,不过都被他以“天下未定,战乱未平,苍生离乱,朕无心享乐”为由拒绝了。 这些人打的什么主意他清楚的很,不过是想借着选秀安插进一些细作盯着他的一言一行,要他如提线木偶一般任他们cao控。 他是这天下的主子,从来都只有主子责骂奴才的份,哪有奴才监视主子的道理? 后来王氏顺利入宫,两人相处十载,王氏先后为其诞下三皇子拓跋昭和四皇子拓跋渊。 他大喜,戎马一生,人生多半时间皆在马背上度过,因而子息艰难,却不想而立之年,王氏竟连续为他诞下两子,有时他真觉得自己是被神明护佑之人。 然而快乐的日子总是稍纵即逝,大喜往往伴随着大悲。 他这一生总是这样起起落落。 不惑之年,太子网罗群臣,妄议朝政,被他训斥。 或许从那时起太子母族宇文氏便洞察到危险,意识到他有废长立幼的心思。 太子资质平庸,确实不是好的储君人选,但好在有韩锡这个老师伴其左右,做个守成之君绰绰有余。 他并无将太子废弃的想法。 奈何怀疑的种子一旦种下,便愈演愈烈,势不可挡。 宇文氏决定先发制人,趁着他携王氏及两个幼儿到护国寺为国祈福之际,联合外敌造反,竟要逼他退位。 他们误将拓跋渊当作拓跋昭掳走,作为威胁。 王氏哭得昏死过去。 韩锡不知所踪。 他身边除了上官青再无可用之人。 上官青护着他们杀出重围,身中七刀,待逃到最近的昭王领地时,上官青已奄奄一息。 昭王召集兵马,年逾四十的他又回到了马背上。 十日后,战乱平息,宇文氏一族皆伏法。 然,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他们的幼子拓跋渊因随贼人辗转多地,受凉劳累,患上心疾,御医言活不过二十。 王氏备受打击,一病不起,未过半载便香消玉殒。 拓跋景悲痛不已。 心中那片郁郁匆匆的青田一夜间竟又变回了茫茫荒野。 他老了。 也累了。 这天下谁愿意要便拿去吧。 他坚持为王氏守丧三年。 至于韩相,官拜宰相,动乱时不能为帝王分忧,此为罪一。作为废太子的老师,未尽到教导之责,此为罪二。任由废太子滋生妄念,却未曾制止,此为罪三。 负此三宗罪,受尽天下人妄议,众人皆叹韩家难过此劫。 谁知三年丧期过后,拓跋景召韩相觐见,两人彻夜长谈,韩相离开时面露倦色,眼圈发红。 不久便传来他殡天的消息。 先皇遗诏,皇三子拓跋昭人品贵重,深得朕心,著即皇帝位。护国将军上官青,足智多谋,待皇三子登基后,擢为右相,护我百姓安宁。韩锡伴朕二十载,乃朕之肱骨,朕崩逝后,望韩相能扶持我儿,继为人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