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光之意 第25节 (第2/3页)
万安桥所在屏南县的县志上,有关于这座桥前世今生的记载。 宋时建,垒石为墩五,构亭于上,戌子被盗焚毁,仅存一板。(1708年) 乾隆七年重建。(1742年) 乾隆三十三年又遭盗焚,架木代渡。(1768年) 道光二十五年复建。(1845年) 20世纪初又遭火烧,1932年再次重建。 1952年西北端被大水冲毁两个拱架,1954年重修。 对于不在这个地方生长的人来说,如果不是昨晚的这场大火,万安桥这个名字,根本就无从听说。 别说其他地方的人不清楚,哪怕是闽浙两省的原住民,多半也没有听说过。 即便听说了,附近的县市,也还有其他叫的桥梁叫这个名字。 文物保护这四个字,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从来都只是一个非常不接地气的概念。 然而,对于长桥村的村民来说,万安桥是他们祖祖辈辈生活在这个地方的见证。 从出生到垂暮,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 万安桥原本就是极漂亮且兼容并蓄的一座木拱廊桥。 桥屋38开间、用柱156根,总长度98.2米。 这座桥采用不等跨设计。 最长的拱跨15.2米,最短的10.6米。 桥墩是舟形的。 重檐桥亭、青瓦双坡顶。 穿斗式木构梁架飞檐走梭。 4.7米宽的桥面两侧,是一气呵成的长凳,俗称“美人靠”。 春夏秋冬,无论哪个季节从桥上经过,都会看到很多人在桥上。 老人在上面聊天,小孩子在上面玩耍。 夏日的夜晚,桥上凉风习习,最是让人不忍离去。 走上这座桥,就像走进了一段历史。 长桥村的人到了这里,会不自觉地放慢脚步。 宣适跟着聂广义来到长桥村,首先见到的,是很多人坐在溪边,默默流泪的场景。 “怎么这么多人坐在这儿哭?你爷爷奶奶在村里,这么有影响力的吗?”宣适对此很是有些不解。 因为一个老人的离去,嚎啕大哭,不见得是真的伤心,但默默流泪肯定是。 一个人,需要德高望重到什么程度,才能让整个村的人,在他即将离去的时候,无声哭泣。 “你想多了,他们是在哭这座桥,而不是哭我爷爷奶奶,或者别的什么人。”聂广义答疑解惑。 “哭这座桥?”宣适更不能理解了。 “你刚刚一直在开车,万安桥失火的视频,陆陆续续有很多人开始上传。”聂广义指了指手机,说道:“随便点开几个,就会发现很多人是一边拍视频一边哭的。” 宣适想了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