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安利什么呢_谁来运作我们的唱片业?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谁来运作我们的唱片业? (第3/3页)

本站新(短)域名:xiguashuwu.com




    整个产业的萧条还体现在媒体环境差上。国内没有一家比较权威的以音乐为主的媒体。这么多年了,大家还处于摸索中。开创有声读物的《音乐天堂》结束了在物质资料匮乏的年代传播音乐的历史使命后找不到自己的定位,今年终于停刊。其实,同公司的《疯狂英语》等英语学习读物几年前就已经成了公司的主要拳头刊物。上海比较有资历的《音像世界》在学《滚石》。很有意思的是,买到这家本身就经营不善的杂志刊号后仅出了一期就因使用权问题被迫停止使用“滚石”这个刊号,数月后才恢复。《Hit轻音乐》在学《NME》,一味走八卦路线。《非音乐》是几位比较有资历的人自己投稿玩玩刊物,不久前才度过二十生日的《通俗歌曲》现在基本是网抄。

    杂志算废掉了,其他媒体也没有多大诚意来做好音乐这一块蛋糕。那些选秀节目与其说在选拔新人,改善现在歌坛青黄不接的困境,不如说是电视台创收的手段。通过电视媒体的地区优势,不断压榨一个原本默默无闻的新人。大部分人没有创作实力,都只是红一阵而已。这并不能提高国内音乐界的整体素质,也不是一个合理的长远的对唱片业有用的经济模式。而且这些比赛普遍对音乐的分类不明确,混在一起比很不合理,为此压迫歌手唱同一个类型的流行音乐成为主要手段。这些完全是电视台的节目,唱片业成了附属。

    还在做点事的媒体太少了。其中一直致力于推广国内原创音乐的东方风云榜算一个。但是东方风云榜也同样面临着歌曲质量普遍比较低的尴尬。国内真的没有好音乐么?我们为什么就没有一个更明确更体谅观众胃口的媒体呢?比如单独的民歌电台,单独的摇滚乐榜单,按照听众的口味来调配,根据市场需求来合理优化资源。这样也不会造成音乐台基本都是港台流行乐,很多观众没的选择。

    观众是需要培养的。而这个培养周期比较长,这是这个产业的特殊之处。对此,唱片公司的应对策略显得不够。挣得比较多的音乐公司恰好是那些思路比较清晰的公司。比如华纳中国。原本归在华纳旗下的太和麦田就在艺人的多元化、国际化与本土化结合上花了功夫。既有民谣歌手,也有特立独行的英式摇滚乐队。同时,公司在挖掘唱片市场的时候眼光从CD放远到网络。提供付费彩铃下载,付费MP3下载,抢先听,MV在线首发等诸多手段。这也是国外音乐公司在尝试做的。   iPod加iTunes的组合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音乐的力量带动了一个小小MP3播放器的流行,而它的流行直接拯救了市场逐年萎缩,举步维艰的苹果公司。Apple在U2去年出新专辑后曾把他们的全部音乐放到iTunes上供人下载,并推出了刻有乐队成员签名的限量版iPod,这些都是很好的商业推广模式。一个优秀的音乐人就是一个金矿,如何好好挖掘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我认为,日后唱片公司更多的身份应该是一个资源提供者,应该是站在整个行业的顶端的,和网络、电视媒体、平面媒体等诸多其他行业合作,共同创建一个健康的市场环境,能根据歌迷的不同需求提供音乐,同时培养歌迷市场。音乐市场光禁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歌迷需要好音乐,总会有人搞得到。我们需以要更开放的姿态来面对全球化的文化冲突,把国外的音乐介绍到国内来。我们的流行音乐已经被别人甩开五十年有余,在音乐的丰富性和市场的成熟度上都十分欠缺。

    谁来运作我们的唱片业?理想主义的文化小青年和投机者、官僚主义都不是合适人选。我们差的不是音乐人,而是没有人来完善和建立这个音乐市场,从监管部门到各个经济实体,没有把这行当作需要长远经营的产业,不停地抱怨这个夕阳产业。但实际上,无论社会发展到何种程度,音乐是不会消失的。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