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第3/4页)
r> “尔后,那也是我第一次,第一次接触到真正的大陆人,我觉得很神奇、很陌生,同样,也很亲切。我们讲一样的话,流相同的血,甚至,还有相似的痛楚,以及思念。” 这位先生慢慢走着,走到了离唐绵不到两米的位置时,唐绵能够清楚看到,他抬起手,被熨烫得平整的衣袖细节。 “我还记得很清楚,一个来自东北的留学生,告诉我和我太太——她的伯父在三十八年来台后便和家里就断了联系,她在头一天下午收到家里的信,准备启程前往东京团圆。我当时听着羡慕极了。没想到,仅仅就隔了几天,我远在大陆的jiejie,从上海出发,经香港、夏威夷,辗转多日,到了纽约。那是我第一次见到我的jiejie。也是我的母亲,时隔三十年后,再一次见到自己的女儿。我永远永远忘不了那天的画面……” “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老一辈的人渐渐离去,很多事情都变了。在岛内,省籍观念的淡化是必然的,一定程度上,我们不否认这是件不坏的事。然而,却让我们感到害怕,害怕我们的子孙,忘了自己的根,在哪里?” 视线里,何先生离唐绵又远了些。 他的语速不快,听到这里,有好几个上了年纪的女士在抹眼泪。 断断续续的抽泣声,在唐绵耳边响起。 拉回了她,原本已经飘向远处的思绪。 “中国人最不能忘的是什么?”何先生驻足,面向大家。 唐绵坐直了些,看见着他的背影,也看见大家细细簌簌,交头讨论着。 “就是——本!” 掷地有声,也让整个会场瞬间安静。 没等两秒,他两只手紧捏话筒,接着说道:“我想——在中国的漫漫历史长河当中,往前看几百年,往后推几百年,不会再有我们这样一群人出现了。我们要相信,自己是珍贵的、是幸运的、是不可替代的……所以各位,推广眷村文化,发挥我们自身的力量,维系两岸的紧密联系,是我们每个眷村人的使命!” 他的话音落下,与会者纷纷起立,整个大厅,响起阵阵掌声。 “让人欣慰的是,已经有太多的同胞,走到我们的前面,通过各种形式,替我们把故事,告诉了对岸,也告诉了我们自己……” 基本上绕了一圈,何先生走回到原点附近。 “大家聚作一团相当不容易,讲这么多,那是我们的愿望,是我们的期盼。可是啊……那些宏大议题,我们作为普通而平凡的人,没有办法左右、没有办法控制。因此,我很想让接下来的时间属于我们自己,让我们分享属于我们的‘记忆’的日子!我呼吁,从现在起——我们不谈‘我是谁’、不谈‘我来自哪里’、不谈我们过往的‘游离与焦虑’,只谈谈我们的‘青春岁月’,追忆那竹篱笆旁的——你和我!” 何先生的话,虽然这样说,但是任何一个故事,因为它所在的大环境,哪怕再是小小的,身上都或多或少带着点无法避免的“宏大”痕迹。 随着一个又一个人的故事分享,旁观者、亲历者,在这种大历史掀起的波澜中,已然是没有了分别。 唐绵哭了又笑、笑了又哭,红了双眼,也让视线迷蒙。 一行行无声的眼泪,几乎没有在双颊消失。 她不是第一次听这些故事,但却是几乎没有这样控制不了自己过——相当的激动。 像是在别人的话里、别人的故事里,发泄完了自己所有的情绪。 “黎先生?黎先生?” 黎靖炜稍稍侧头,是基金会上两个礼拜才新上任的理事长,他倒是第一次见。 “大家都很感激您提供这么好的平台,非常希望您能够上去给我们